【科普圖解】穿越地心,透析921-地球告訴我們的地震祕密與防災之道
【科普圖解】穿越地心,透析921──地球告訴我們的地震祕密與防災之道 - 報導者 The Reporter
921地震驚人之處在哪?開啟哪些相關研究新頁?我們又該如何與震共存?《報導者》取得台灣科學家享譽國際的研究資料,來趟科普之旅。
1999年9月21日,凌晨1時47分15.9秒,芮氏規模7.3的百年強震震撼全台。這場地震不但是20世紀台灣本島最大的地震,更寫下台灣地震史上傷亡第二多的紀錄:2,454人罹難,逾10萬戶住宅倒塌。
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921-earthquake-20th-popular-science
Tags
- Read more about 【科普圖解】穿越地心,透析921-地球告訴我們的地震祕密與防災之道
- Log in to post comments
認識結構工程
地震不能預測?台灣科學家重大突破!
1. 斷層滑移帶預測地震周期的方式與進展?
2. 0206花蓮地震有跡可循!米崙斷層如何預測出地震機率?
3. 台灣地震模型建立的進度與目前限制?
4. 花蓮地震前,電離層變化情形
5. 變數太多?電離層預測地震目前的進展與侷限?
6. 與上帝搶時間!國震中心目前預警系統的建立與時效性?
7. P波與S波的關鍵研究!
8. 政府公布關鍵資訊?不該製造更多恐慌?目前科學成果該如何利用?
--摘錄至 公共電視
- Read more about 地震不能預測?台灣科學家重大突破!
- Log in to post comments
地震工程知識_長週期脈衝
2016年4月16日,日本熊本發生規模7.3的強震,造成多起大樓建築物倒塌的意外。當時,在西原村首次觀測到被稱為「長週期脈衝」的地震動記錄。即使日本是地震大國,擁有領先世界的地震研究,但這卻是日本國內觀測史上第一次捕捉到「長週期脈衝」的特殊晃動。而且,此一特殊地震動,存在著可能危及現代都市的風險。
筑波大學的阪井佑貴教授研究過去20年512次地震的資料,他的分析顯示包括長週期脈衝在內的危險長週期移動,發生在21個地方,是總數的4%。並指出如果這種震波襲擊超高層建築物,這些大樓結構有嚴重受損的風險。儘管高樓大廈都經過防震特別設計,然而,「長週期脈衝」卻恰恰好成為高樓的致命傷。
熊本地震時在西原村觀測到的滑衝效應的週期達3秒之長。與逐漸變長的長週期地震動不同,它會突然引發大幅的長週期衝擊。因此隔震裝置無法有效抑制晃動,會產生建築與隔震裝置防護牆相撞的風險。1999年台灣發生規模7.7的921大地震,也出現長週期脈衝。片中以模型重現出現「長週期脈衝」的機制,發現當地震在地面形成裂縫時,地面的位移很大,這種移動可能會產生長週期脈衝。專家認為,當發生規模七級的活斷層地震時,地面一定會出現裂縫。如果一個活斷層引發產生地表裂縫的地震,可能會引發延伸幾公里的長週期脈衝。
- Read more about 地震工程知識_長週期脈衝
- Log in to post comments